当前位置:华人佛教 > 净土宗 > 净土经论 >

圆觉经

《圆觉经》,佛教大乘经典,一卷,唐·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,具名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,又作《大方广圆觉经》、《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、《圆觉了义经》。收在《大正藏》第十七册。是唐、宋、明以来教(贤首、天台)、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。..[详情]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-圆瑛大师(三七)

  ‘身心安居平等性智;涅槃自性无系属故。

  圭峰大师云:身,即五识,依色根所发故;心,即意识,以五识取尘,意识分别,熏动心海,波浪从生,故不名安。今意无分别,五不妄缘,识浪永寂,与体一如,故名安也。身安故,即成所作智;心安故,即妙观察智。平等性智者:此以四惑相应,妄计赖耶,为自内我,于平等理中,起不平等见。今既所缘性寂,能缘七识自如,如性皆同,即平等性智。涅槃自性无系属故者:谓涅槃自性本无身、心、世界可系属故,以小乘计著方处,今依大乘,随顺法性,故无所属。

  ‘今我敬请,不依声闻,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,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,不系众徒。

  我今敬请,不依声闻,事相安居。当与十方如来法身,实相安居,故为菩萨所修,无上妙觉大因缘。乃菩萨自觉圣智之境,为菩萨独诣自证之地,故云不系徒众。二正陈词句竟。

  丑三 结示休夏

  ‘善男子!此名菩萨示现安居。过三期日,随往无碍。

  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者:上言菩萨,修寂灭行,安居平等性智,有何期限?今云示现者,权引小乘,夏首安居,遵依佛制。过三期日,随往无碍者:道场三期已满,小乘夏限未终,以本非小乘安居,故不妨随往无碍。以小乘解制之后,有新学者,如要出游,侣须三人,上座一人,阿阇黎一人,并自己成三,以防误失。今菩萨称性安居已竟,故不须伴侣,而云随往无碍也。二限内修行竟。

  癸三 诫取邪证

  ‘善男子!若被末世修行众生,求菩萨道入三期者,非彼所闻一切境界,终不可取。

  此预标加行中所证之境,诫取邪谬故。若彼末世修行,去圣时遥,魔强法弱,邪正难分,求菩萨道,更宜慎重。况既入三期,克期取证,难免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非彼从佛所闻,一切修证境界,千定不可取。终之云者,仰见如来,叮咛告诫之至意也。一答道场竟。

  辛二 答加行

  壬一 三观初首方便

  癸一 修学静观方便

  ‘善男子!若诸众生修奢摩他,先取至静,不起思念,静极便觉;如是初静,从于一身至一世界,觉亦如是。

  此示奢摩他静观方便。言悟净圆觉,以净觉心,修奢摩他观,如前所说。若诸末世,未悟众生,修奢摩他者,最初从何下手?故教以先取至静为方便。静而云至者:即一念不生也。不起一切诸念,凡情圣见,悉皆断尽,至静之极,则圆觉妙心,脱体毕露,故曰:便觉。如是修习,必由渐来。初静从于一身者:观我今此身,四大和合,四大各离,今者妄身,当在何处?我今此心,六尘缘影,各归散灭,毕竟无有缘心可见。所谓内脱身心,名一身静。以身静时,当体是觉,名一身觉。一身既尔,一切亦然。情界既尔,器界亦然。所谓外遗世界,内外平等,寂然不动,身心世界,融为一觉,故云:至一世界,觉亦如是。

  ‘善男子!若觉遍满一世界者,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,皆悉能知,百千世界亦复如是。非彼所闻一切境界,终不可取。

  此觉性灵明,自然寂照,与一切融为一觉。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,皆悉能知;世界既全成觉,众生全在觉中,故所起念,无不了达。如影入镜,镜照无遗。一世界既尔,则一切世界,融为一界,故云:百千世界,亦复如是。觉发则同时遍满,所谓静极光通达,寂照含虚空,如此方名为正观。非彼从佛所闻,一切修证境界,叮咛告诫,终不可取。一修学静观方便竟。

  癸二 修学幻观方便

  ‘善男子!若诸众生,修三摩钵提,先当忆想十方如来、十方世界一切菩萨,依种种门,渐次修行勤苦三昧,广发大愿,自熏成种。

  此示三摩钵提,幻观方便。言悟净圆觉,以净觉心修三摩钵提观,如前所说。若诸末世未悟众生,修三摩钵提者,最初从何下手?故教以先起幻观,然起幻门中,须凭圣境。先当忆想,十方如来、十方世界一切菩萨。而如来所以证得如来,菩萨所以成为菩萨者,无非修因克果而得。如是则为我之师,为我之友矣!依种种门,渐次修行,勤苦三昧者:谓以如来为师,菩萨为友,自必依种种法门,渐次修行,难行苦行,勤苦三昧。于三昧中,起如幻观,以自己身心,阅历其境,自验其心。广发大愿,自熏成种者:以此幻观,广发度生之愿,久熏成种,久久纯熟,便能内发大悲轻安,而起利生妙行。所谓以如幻观而开幻众,变化诸幻以作佛事也。

  ‘非彼所闻一切境界,终不可取。

  准如前释。二修学幻观方便竟。

  癸三 修学寂观方便

  ‘善男子!若诸众生修于禅那,先取数门,心中了知生、住、灭念,分齐头数。

  此示禅那寂观方便。言悟净圆觉,以净觉心修禅那观,如前所说。若诸末世未悟众生修于禅那,最初从何下手?故先取数息观门,修禅之人欲摄妄心,先归一息,依息出入数之。数出不数入,数入不数出,不可出入并数。从一数至十,又从十数至一。如此往复,息息不断,心心不昧。由是息调心净,故心中了了明知,生、住、异、灭之念不紊。息起为生,起已为住,将尽为异,尽已为灭。今不言异者,以灭摄故,所以经论中,有言三相,有言四相不定,分齐头绪数量,一一分明。所以摄散入寂,化寂不住之方便,无有过于此者。

  ‘如是周遍四威仪中,分别念数,无不了知。渐次增进,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,犹如目睹所受用物。

  如是定久功深,初则宴坐方知,今则周遍行、住、坐、卧四威仪中,寂然一心,湛然安住,分别念数,一一无不了知。从此起用,摄散入寂,不被幻观烦恼碍;化寂不住,不被静观涅槃碍。从此渐次增进,绝待灵心欲发,竟至无所不知,无法不晓。乃至得知百千世界,最难知者,一滴一滴之雨,皆能了知,犹如眼前,目睹所受用物,如观掌中庵摩罗果。

  ‘非被所闻一切境界,终不可取。

  准如前释。三修学寂观方便竟,并上一科三观一首方便竟。

  壬二 总结三观方便

  ‘是名:三观初首方便。

  此二句结名。前问三种净观,以何为首?故具答已,于此结指方便,是最初下手工夫。即‘楞严经’,佛敕二十五圣,各说最初成道方便,亦此义也。

  壬三 遍修三观圆成

  ‘若诸众生,遍修三种,勤行精进,即名如来出现于世。

  若诸末世,有圆根众生能遍修三观。遍修者,不遗一法,勤行精进,悍劳忍苦,以悟为期。悟后之修,任运流入萨婆若海,三观既备,万行已圆,故就此人,即名如来出现于世。又此人本觉离念,名为佛出。

  壬四 别开钝根修证

  ‘若后末世钝根众生,心欲求道,不得成就,由昔业障,当勤忏悔,常起希望。先断憎爱、嫉妒、谄曲。求胜上心;

  此言末世钝根障重众生,既悟觉心,欲求佛道,旋修旋废,不得成就,当以忏悔断障为要也。由昔业障者:乃因夙习种子,熏发现行,于修行时,为作障道缘,故不得成就。当勤忏悔,常起希望者:应当勤求忏侮。忏悔有二:一者、事忏:严结华坛,身旋礼,口读诵,意策观。二者、理忏: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,我心自空,罪福无主,遇善境界,心得轻安,业障消除,道缘可办。常起希望,愿断业障,先断憎爱二惑。憎者,于违情境上起憎怨心;爱者,于顺情境上生爱染心。此二是根本烦恼,属贪嗔摄。嫉妒谄曲者:嫉,谓徇自名利,不耐他荣,妒忌为性,故名嫉妒,嗔一分摄。谄,谓罔冒于他,矫设异仪,险曲为性,故名谄曲,贪痴各一分摄。又此憎爱,通名为惑。盖惑者,不明之义,不明即是痴。求胜上心者,慢也。求超胜一切,憎上慢心,合为贪、嗔、痴、慢,四根本烦恼既断,现行不行,则习气可除,观行易于成就。

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