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二.善于领导统御的手长者
第一百零二.善于领导统御的手长者
有一次,佛陀游化到阿罗鞞伽罗国,住在阿迦罗瓦寺。
当地有一位富豪仕绅,名字叫「手」,大家都称他手长者。这天,有五百位仕绅跟着手长者来礼见佛陀。大家向佛陀问讯顶礼后,顺序坐定。
佛陀对手长者说:
「手长者!跟随你的人真多啊!你是怎么摄服他们的?」
「世尊!我是依您所教导的四摄法做到的。
世尊!如果这个人喜欢人家布施,我就以布施来摄服他,
如果这个人喜欢听好话,我就以美言来摄服他,
如果这个人重于利益,我就和他分享利益来摄服他,
如果这个人重于同事之乐,我就透过和他共事来摄服他。
世尊!因为这样,所以虽然我比人家富有,但大家跟我关系密切,没有人希望我变穷。」
「太好了,手长者!这真的是摄服大众的要领。任何过去、未来能够摄服大众的领导者,都是运用了这四摄法,现在的领导者也一样。」
经过这段开场白后,佛陀开始为大家说法,并且劝导、鼓励大家修学向道。之后,手长者带领大众,再次地礼敬佛陀后离去。
手长者离开后不久,佛陀向比丘们赞叹手长者,说手长者有七种难得的长处,也就是成就了信、戒、惭、愧、多闻、舍、慧。
此后的某一天,有一位比丘到手长者家乞食,就将那天所听到佛陀对他的赞叹,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手长者。结果,手长者却赶紧问这位比丘:
「尊者!佛陀这样说时,有没有其它在家人在场?」
「道友!那时并没有在家人在场。」
「尊者!那就好。」
「道友!如果有在家人在场,又有什么关系?」
「尊者!如果有在家人在场,万一对世尊的赞叹不服气,那他心中一定会起反感而受苦。反之,一定会对我更加恭敬顺从。不论哪一种情形,我都不乐意见到,所以我会这样关切。尊者!但愿您今天能留下来,接受我的饮食供养吧!」
这位比丘接受长者的饮食供养后,依例为长者说法,并且劝导、鼓励长者修学向道,然后才回去。
回去后,这位比丘向佛陀报告整个经过,佛陀听了后赞叹道:
「太好了!比丘!那位善男子少欲,自己有优点却不希望别人知道。就这一点,我要赞叹手长者有第八种难得的长处,那就是少欲。」
按语:
一、本则故事取材自《增支部第八集第二三经》、《增支部第八集第二四经》、《中阿含第四○手长者经》。
二、阿罗鞞伽罗国,又作阿罗毘国,为位于波罗奈国之西,憍萨罗国之南,为临恒河的一个小国,国中有阿迦罗瓦寺。比丘戒律中有关挖地、砍树的规定,即发生在阿迦罗瓦寺。(参考《佛光大辞典》〈阿罗毘国〉)
三、四摄,就是四个领导统御的方法。在《阿含经》中论及四摄的,约有六个经,南传《四部》的情形也差不多,看来四摄法在早期圣典中的分量是不太多的。就《阿含经》来说,其中也只有《中阿含第四○手长者经》与《增壹阿含第四八品第三经》两经,有比较明确的说明,其余《杂阿含第六六七经》、《杂阿含第六六九经》、《中阿含第一三五善生经》、《长阿含第九众集经》等经,都只提到而已。后来的大乘佛教,似乎对四摄法的运用比较重视,这或许与大乘菩萨,重于慈悲度众的性格有关吧!
四、领导统御,本为近代军中带兵管理学的论题,后来得到一般企业与组织的重视而普及。不论在军中,亦或在一般组织,领导统御的一致趋势,是讲求所谓的「服务领导」,也就是以提供服务来取代权威指使,这和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说的四摄法,精神上竟是这么的一致。
五、在手长者的八个优点中,信,应当是指对佛、法、僧的「净信」。这是一种以理智思辨与实践体证为基础的坚定信念,或近于舍利弗的「深信」。而惭与愧,被分列为两点,这与我们现代并用的习惯不同。早期的用法,「惭」者重于自己比不上圣贤,而「愧」则重于自己尚未能远离恶行,这两种不足的自觉,可以引发人类向善、向上,乃至于向解脱的力道,这是人类道德力量最重要的基础了。
- 上一篇:第一百零一、摩诃男舍身为众的菩萨行典范
- 下一篇:第一百零三、师子将军的归依
-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
- 第一回 拜众童子
- 1.为步行而行
-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
-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
-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
-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一)
-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
- 第五节 渴见水喻
-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
-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
-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
- 第一节 千金小姐!万金和尚!
- 第一卷:法戒录 总劝
- 前言
-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
-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
- 第六回 拜弥伽
-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
-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
-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
-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
-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二)
- 第十节 三重楼喻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三)
-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
- 第一节 序说
-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
-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
-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
-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
-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
-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(2)
-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
- 2.牧牛
-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
-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
- 哲理故事300篇(1-5)
-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?持莲观音的故事
-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,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
-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
-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
-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
- 马需调教,树要修剪,人需约束
- 心性要平和柔和
-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、体现自己价值
-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,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
-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,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
-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?
- 《大方等如来藏经》萎花喻的故事
-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,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
- 借花献佛的由来,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
-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
-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,是菩萨的道德
-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,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?
-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
-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
- 知足并感恩,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
- 盲人打灯笼,即与人方便,也与己方便
- 禅师救蝎子,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
-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
- 大乘心难发,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
- 听经的蛤蟆,命终后脱离畜生道,上升四天王宫
- 学佛贵在实行,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,终会成功
-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
-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
- 借事磨练,善用其心,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
- 薄拘罗尊者,五次被后母加害,却都毫发无损
-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
-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,少欲知足自得安乐
- 九月初四,弘一大师圆寂日,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
-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,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
-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,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
-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?佛珠变银杏的故事
- 鸠摩罗什是谁?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
-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,你选择哪个?
-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
- 急性子与慢性子,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