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山处林禅师悟道因缘
平山处林禅师悟道因缘
杭州净慈平山处林禅师,湖州道场及庵信禅师之法嗣,俗姓王,本郡仁和人。处林禅师少时即出家,十七岁受具足戒。后辞母游方参学。其母精心地为他准备了行装。可是出门没有几天,处林禅师便垂着头回来了。
他的母亲告诫他说:“大凡学道,当持不退转心,何趦趄(zi ju,欲进不前)乃尔耶!”
处林禅师听了,非常惭愧,于是痛自警策,前往金华,参礼及庵信禅师。
信禅师一见,知是法器,默而器之,于是留他住在侍者寮。
自从来到信禅师座下,处林禅师用功非常精进,朝夕请益,不曾懈怠。
一天晚上,处林禅师入室请益。
临别时,信禅师撚好纸卷,沁上膏油,以当蜡烛,然后点着,问处林禅师道:“龙潭吹灭,汝作么生?”
[此处,信禅师借用了龙潭崇信禅师点化德山禅师之公案。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:一天晚上,宣鉴禅师侍立次,龙潭禅师道:“更深,何不下去(夜深了,为什么不回寮房休息)?”于是宣鉴禅师向龙潭禅师道了一声珍重,便往外走。脚刚踏出门,却又缩回来了,说道:“外面黑。”龙潭禅师于是点了一支纸烛,递给宣禅师。宣鉴禅师正准备伸手接,龙潭禅师忽然又将蜡烛吹灭了。就在这当下,宣鉴禅师豁然大悟,连忙伏身礼拜。龙潭禅师问:“子见个甚么?”宣鉴禅师道:“从今向去,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。”]
处林禅师正要开口答话,信禅师急忙用手掩住他的嘴。
处林禅师当下便从此悟入。
信禅师后来移住湖州道场寺,处林禅师亦随而前往,奉命管理藏经阁。
不久,处林禅师又奉命分座说法。其机辩竞发,如倾江河,令众钦伏。信禅师圆寂后,处林禅师遂前往仰山,依虚谷希陵禅师,为第二座。
- 上一篇:石屋清珙禅师悟道因缘
- 下一篇:天真惟则禅师悟道因缘
-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
- 第一回 拜众童子
- 1.为步行而行
-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
-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
-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
-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一)
-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
- 第五节 渴见水喻
-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
-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
-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
- 第一节 千金小姐!万金和尚!
- 第一卷:法戒录 总劝
- 前言
-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
-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
- 第六回 拜弥伽
-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
-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
-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
-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
-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二)
- 第十节 三重楼喻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三)
-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
- 第一节 序说
-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
-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
-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
-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
-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
-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(2)
-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
- 2.牧牛
-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
-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
- 哲理故事300篇(1-5)
-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?持莲观音的故事
-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,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
-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
-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
-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
- 马需调教,树要修剪,人需约束
- 心性要平和柔和
-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、体现自己价值
-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,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
-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,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
-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?
- 《大方等如来藏经》萎花喻的故事
-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,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
- 借花献佛的由来,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
-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
-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,是菩萨的道德
-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,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?
-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
-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
- 知足并感恩,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
- 盲人打灯笼,即与人方便,也与己方便
- 禅师救蝎子,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
-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
- 大乘心难发,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
- 听经的蛤蟆,命终后脱离畜生道,上升四天王宫
- 学佛贵在实行,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,终会成功
-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
-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
- 借事磨练,善用其心,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
- 薄拘罗尊者,五次被后母加害,却都毫发无损
-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
-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,少欲知足自得安乐
- 九月初四,弘一大师圆寂日,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
-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,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
-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,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
-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?佛珠变银杏的故事
- 鸠摩罗什是谁?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
-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,你选择哪个?
-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
- 急性子与慢性子,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