觉庵梦真禅师悟道因缘
觉庵梦真禅师悟道因缘
平江(今苏州市)承天觉庵梦真禅师,宁波雪窦大歇仲谦禅师之法嗣,宣州(今安徽宣城)人。梦真禅师八岁出家,十九岁受具足戒,从二十岁起开始行脚。他虽然参访了不少尊容,但是心中的疑团却仍然未能了决。
后因仰慕无准师范禅师的道风,梦真禅师于是前往径山礼谒。
奇怪的是,梦真禅师每次入室参礼师范禅师的时候,总是害怕得要命,身体不停地发抖,连想要参问的话头也想不起来。
这样经过了好多次,可是这个毛病老也改不了,后来,梦真禅师干脆放弃请益,昼夜不断地坚持坐禅。
后来有一天,梦真禅师正在廊下经行,忽然听到火板(从林,表示用斋之信号)敲响了,终于有省。他心里暗自高兴,于是匆匆忙忙赶到丈室。
师范禅师一见,便问:“你是吃粥吃饭僧?参禅学道僧?”
梦真禅师大声回答道:“吃粥吃饭僧!”
师范禅师道:“更须吃饱始得。”
梦真禅师道:“谢和尚供养。”
于是,师范禅师便教他看赵州和尚狗子无佛性之公案。
梦真禅师于是依教参究,可是久无所入。
后来,他辞别了师范禅师,前往雪窦,参礼大歇仲谦禅师。
初礼雪窦,大歇禅师便问:“作么生是生死底事?”
梦真禅师道:“眉毛安眼上。”
大歇禅师又问:“眉毛因甚安眼上?”
梦真禅师道:“说著令人转不堪。”
大歇禅师又问:“汝甚处来?”
梦真禅师道:“径山来。”
大歇禅师问:“火后事作么生?”
[在此之前,径山发生过火劫。故有此问。但是这一问的用意却是直指心性。]
梦真禅师道:“五峰依旧插天高。”
大歇禅师又问:“那事还曾坏么?”
[宗门中,常用“那事”、“那边”,指代自性。]
梦真禅师于是叉手走上前,说道:“幸喜不曾动着。”
大歇禅师于是同意梦真禅师挂搭,入参堂有功。
梦真禅师此时虽有所入,但是他自知脚跟未稳,心中犹有疑滞,经常闹哄哄的。因此他用功更加精进。
一天深夜,梦真禅师正在禅堂里打坐。不经意间,他抬头看了一下供在佛前的琉璃灯,豁然大悟。从前所昨,一时冰消瓦解。
第二天早晨,他一起来,便直奔丈室,向大歇禅师通报了夜间所悟。
大歇禅师于是举“如何是佛?三脚驴子弄蹄行”这一话头,勘验他。
大歇禅师话还未说完,梦真禅师便应声答道:“一任蹦跳。”
大歇禅师又问:“甚处与杨歧相见?”
梦真禅师道:“当面蹉过。”
大歇禅师一听,便微笑点头印可。
梦真禅师后出世,住承天寺接众。
梦真禅师曾上堂云:“将心学佛,摄入魔宫。拟心参禅,堕在阴界。直饶嫌佛不肯做,被拄杖子穿过髑髅。若恁么看来,直是无用心处。”说到这里,便卓拄杖云:“携取诗书归旧院,野花啼鸟一般春。”
- 上一篇:横川如珙禅师悟道因缘
- 下一篇:性原慧朗禅师悟道因缘
-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
- 第一回 拜众童子
- 1.为步行而行
-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
-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
-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
-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一)
-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
- 第五节 渴见水喻
-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
-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
-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
- 第一节 千金小姐!万金和尚!
- 第一卷:法戒录 总劝
- 前言
-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
-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
- 第六回 拜弥伽
-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
-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
-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
-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
-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二)
- 第十节 三重楼喻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三)
-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
- 第一节 序说
-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
-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
-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
-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
-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
-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(2)
-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
- 2.牧牛
-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
-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
- 哲理故事300篇(1-5)
-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?持莲观音的故事
-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,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
-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
-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
-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
- 马需调教,树要修剪,人需约束
- 心性要平和柔和
-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、体现自己价值
-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,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
-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,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
-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?
- 《大方等如来藏经》萎花喻的故事
-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,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
- 借花献佛的由来,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
-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
-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,是菩萨的道德
-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,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?
-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
-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
- 知足并感恩,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
- 盲人打灯笼,即与人方便,也与己方便
- 禅师救蝎子,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
-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
- 大乘心难发,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
- 听经的蛤蟆,命终后脱离畜生道,上升四天王宫
- 学佛贵在实行,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,终会成功
-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
-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
- 借事磨练,善用其心,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
- 薄拘罗尊者,五次被后母加害,却都毫发无损
-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
-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,少欲知足自得安乐
- 九月初四,弘一大师圆寂日,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
-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,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
-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,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
-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?佛珠变银杏的故事
- 鸠摩罗什是谁?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
-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,你选择哪个?
-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
- 急性子与慢性子,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