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准师范禅师悟道因缘
无准师范禅师悟道因缘
临安径山无准师范禅师,夔州卧龙破庵祖先禅师之法嗣,俗姓雍,四川梓潼人。师范禅师幼时极聪颖,九岁出家,经书过目成诵,尤其喜好宗门语要。南宋光宗绍熙五年(1194),师范禅师得受具足戒,准备南游参学。适逢母亲病笃,师范禅师不得不回家省亲,割股疗救。第二年,始至成都,于正法寺参加坐夏(夏季安居修行)。
当时正法寺,有一位老宿,名尧首座,是瞎堂慧远禅师之法嗣。师范禅师于是向他请益坐禅之法。
尧首座道:“禅是何物?坐底是谁?”
师范禅师一听,疑情大起,于是昼夜参究尧首座所说的这句话。
后来有一天晚上,师范禅师上厕所的时候,刚一提起这个话头,便恍然有省。
第二年(绍熙七年),师范禅师便来到镇江之金山,投退庵道奇禅师座下参学。道奇禅师是别峰宝印禅师之法嗣。
初礼金山,道奇禅师便问:“远来何为?”
师范禅师道:“究明己事。”
道奇禅师又问:“生死到来时如何?”
师范禅师道:“渠无生死。”
道奇禅师一听,便喝道:“参堂去。”
过了一段时间,师范禅师又前往宁波育王山,参礼佛照得光禅师。当时师范禅师才二十岁,因为贫穷,无钱剃发,被人称为“乌头子”。
初礼育王,德光禅师便问:“何处人?”
师范禅师道:“剑州。”
德光禅师又问:“带得剑来么?”
师范禅师一听,便大喝一声。
德光禅师笑道:“者(这)乌头子也乱做!”
在德光禅师座下学了一段时间之后,师范禅师又前往灵隐。当时,破庵祖先禅师为首座和尚。破庵祖先禅师是密庵咸杰禅师之法嗣。
一日斋罢,师范禅师陪同祖先禅师游观石笋庵。
庵中道者向祖先禅师请益道:“胡孙子捉不住,愿垂开示。”
祖先禅师道:“用捉他作甚么?如风吹水,自然成纹。”
师范禅师当时侍立在旁,一闻此语,豁然大悟。
师范禅师悟道后,继续留在祖先禅师身边,朝夕执侍请益,穷尽宗门奥旨。
祖先禅师圆寂后,师范禅师先后住持过四明之梨洲、明州之清凉、嵩山之少林以及雪窦、径山、育王等道场。在径山,师范禅师居住了二十年,一时海众云腾,信施丰积。其寺虽两度遭火,但是在师范禅师的感召下,旋复旋兴,为东南法席之首。师范禅师为人风神闲雅,襟度宽广,生活素朴,深为丛林禅德一致推重。
师范禅师平生接人,特别强调大休大歇。他说,学道“须得一到大休大歇大安乐地,方为究竟。”又云:“学道无过两种病,若不滞在澄澄湛湛中,便在纷纷扰扰处。猛烈汉痛与摆拨,腾身一掷,透过那边,非但彼我、声色、能听俱亡,求生死朕兆了不可得,方谓之大林、大歇、大安乐、绝学无为闲道人也。”
南宋理宗淳祐八年(1248),师范禅师于径山明月池上筑室自居,名曰“退耕。”同年三月初一,师范禅师升堂示众云:“山僧既老且病,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,今日勉强出来,将从前所说不到底,尽情向诸人面前抖擞去也。”说完便起身抖动着衣服,问道:“是多少?”然后归方丈。
三月十五日,师范禅师将示寂,言笑自若如平时,后应弟子之请,执笔书辞世偈云:
“来时空索索,去也赤条条。
更要问端的,天台有石桥。”
写完,便掷笔而化。
- 上一篇:普照一辨禅师悟道因缘
- 下一篇:天目文礼禅师悟道因缘
-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
- 第一回 拜众童子
- 1.为步行而行
-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
-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
-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
-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一)
-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
- 第五节 渴见水喻
-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
-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
-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
- 第一节 千金小姐!万金和尚!
- 第一卷:法戒录 总劝
- 前言
-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
-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
- 第六回 拜弥伽
-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
-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
-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
-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
-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二)
- 第十节 三重楼喻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三)
-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
- 第一节 序说
-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
-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
-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
-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
-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
-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(2)
-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
- 2.牧牛
-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
-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
- 哲理故事300篇(1-5)
-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?持莲观音的故事
-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,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
-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
-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
-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
- 马需调教,树要修剪,人需约束
- 心性要平和柔和
-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、体现自己价值
-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,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
-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,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
-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?
- 《大方等如来藏经》萎花喻的故事
-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,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
- 借花献佛的由来,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
-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
-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,是菩萨的道德
-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,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?
-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
-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
- 知足并感恩,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
- 盲人打灯笼,即与人方便,也与己方便
- 禅师救蝎子,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
-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
- 大乘心难发,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
- 听经的蛤蟆,命终后脱离畜生道,上升四天王宫
- 学佛贵在实行,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,终会成功
-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
-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
- 借事磨练,善用其心,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
- 薄拘罗尊者,五次被后母加害,却都毫发无损
-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
-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,少欲知足自得安乐
- 九月初四,弘一大师圆寂日,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
-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,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
-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,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
-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?佛珠变银杏的故事
- 鸠摩罗什是谁?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
-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,你选择哪个?
-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
- 急性子与慢性子,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