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相宗显禅师悟道因缘
信相宗显禅师悟道因缘
成都府信相宗显正觉禅师,昭觉纯白禅师之法嗣,俗姓王,潼川(今四川三台)人。少年时即中进士,有声名。有一天,宗显禅师在溪边掬水为戏,到了晚上,他突然想起此事,便发现满室是水,清净泠然。他本想把水汲尽,却不可得,原来这一切尘境都是空的,如梦幻泡影一般。宗显禅师道:“吾世网裂矣。”于是便前往昭觉寺,投纯白禅师出家。受具足戒后,宗显禅师每日随众咨参。
一日,昭觉纯白和尚问宗显禅师:“高高峰顶立,深深海底行。汝作么生会?”
宗显禅师言下顿悟,遂答道:“钉杀脚跟也。”
昭觉和尚于是又拈起拂子,问道:“这个又作么生?”
宗显禅师没有作声,只是一笑,便出去了。
昭觉和尚知道他已悟,遂予印可。
为报师恩,宗显禅师悟道后,继续留在昭觉和尚身边,服勤七载。后辞师出游,遍历禅席。
在淮浙游历期间,宗显禅师于海会寺遇见了五祖法演和尚(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,曾住黄梅五祖寺)。
当时,五祖和尚正上堂,宗显禅师便从大众中走出,问道:“未知关棙(亦作“捩”,li)子(机关,机轴),难过赵州桥。赵州桥即不问,如何关棙子?”
五祖和尚道:“汝且在门外立。”
宗显禅师一听,便进前一步,然后又一踏而退。
五祖和尚道:“许多时茶饭,元(原)来也有人知滋味。”
第二天,宗显禅师便入室请益。
五祖和尚问:“你便是昨日问话底僧否?我固知你见处,只是未过得白云关在。”
宗显禅师不明其旨,便礼谢退出。
当时,圆悟克勤禅师给五祖和尚当侍者。
宗显禅师于是便向圆悟禅师请问白云关的意旨。
圆悟禅师道:“你但直下会取。”
宗显禅师笑道:“我不是不会,只是未谙,待见这老汉,共伊理会一上。”
第三天,五祖和尚先行前往舒城,宗显禅师与圆悟禅师随后前往。他们正好在兴化相会。
五祖和尚一见宗显禅师,便问:“记得曾在那里相见来?”
宗显禅师道:“全火祗(zhi)候(恭迎、问候)。”
五祖和尚于是回头看着圆悟禅师道:“这汉饶舌!”
从此,宗显禅师便与五祖和尚机缘相契。
一日,宗显禅师游庐山回来,把自己参“高高峰顶立,深深海底行”这句话所得之意,告诉了五祖和尚。
五祖和尚道:“吾尝以此事诘(问)先师(黄龙慧南),先师云,我曾问远和尚(浮山法远),远曰:猫有歃(sha,吸,饮)血之功,虎有起尸之德。非素达本源,不能到也。”
[“猫有歃血之功,虎有起尸之德”这句话,在宗门中经常被引用。意指,有大手眼作家,既能令学人大死,又能令学人大活,所谓“生杀自如”是也,其德能犹如猛虎。“起尸”,就是令死者活。而那些只能死、不能活的人,好比一只猫,虽有虎之相似外形,却不是真正的虎。]
宗显禅师于是便留在五祖和尚身边,侍奉了很长时间。五祖和尚非常钟爱他。
宗显禅师后辞五祖和尚,准备回四川。临行前,五祖和尚特以偈颂相送,云:
“离乡四十余年,一时忘却蜀语。
禅人回到成都,切须记取鲁语。”
宗显禅师回到成都时,昭觉纯白和尚还健在,于是便继续侍奉他。宗显禅师由是名声大振。
宗显禅师后出世住长松,次迁保福,大张炉鞴(bei),煅炼四方学人。从其得法悟道者甚多。
宗显禅师上堂时,曾举仰山参中邑之狝猴公案。该公案是这样的——
仰山慧寂禅师问中邑洪恩禅师(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):“如何是佛性义?”
中邑禅师道:“我与你说个譬喻,汝便会也。譬如一室有六窗,内有一狝猴,外有狝猴,从东边唤狌狌(xing,同猩猩),狝猴即应。如是六窗,俱唤俱应。”
仰山禅师听完之后,便礼拜:“适蒙和尚指示,某有个疑处。”
中邑禅师道:“你有甚么疑?”
仰山禅师道:“只如内狝猴睡时,外狝猴欲与相见,又作么生?”
中邑禅师于是下禅床,握着仰山禅师的手,说道:“狌狌与你相见了。”
宗显禅师举完此公案,便对大众道:“诸人要见二老么?我也与你说个譬喻。中邑大似个金师,仰山将一块金来,使金师酬价,金师亦尽价相酬。临成交易,卖金底更与贴(补足)秤。金师虽然暗喜,心中未免偷疑。何故?若非细作,定是贼脏。”
说完,便下座。
不知当时宗显禅师座下,有几人能解得这疑?
- 上一篇:中岩蕴能禅师悟道因缘
- 下一篇:左丞范冲居士悟道因缘
-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
- 第一回 拜众童子
- 1.为步行而行
-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
-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
-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
-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一)
-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
- 第五节 渴见水喻
-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
-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
-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
- 第一节 千金小姐!万金和尚!
- 第一卷:法戒录 总劝
- 前言
-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
-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
- 第六回 拜弥伽
-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
-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
-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
-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
-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二)
- 第十节 三重楼喻
- 摩登伽女与阿难(三)
-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
- 第一节 序说
-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
-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
-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
-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
-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
-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(2)
-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
- 2.牧牛
-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
-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
- 哲理故事300篇(1-5)
-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?持莲观音的故事
-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,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
-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
-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
-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
- 马需调教,树要修剪,人需约束
- 心性要平和柔和
-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、体现自己价值
-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,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
-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,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
-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?
- 《大方等如来藏经》萎花喻的故事
-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,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
- 借花献佛的由来,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
-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
-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,是菩萨的道德
-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,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?
-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
-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
- 知足并感恩,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
- 盲人打灯笼,即与人方便,也与己方便
- 禅师救蝎子,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
-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
- 大乘心难发,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
- 听经的蛤蟆,命终后脱离畜生道,上升四天王宫
- 学佛贵在实行,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,终会成功
-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
-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
- 借事磨练,善用其心,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
- 薄拘罗尊者,五次被后母加害,却都毫发无损
-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
-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,少欲知足自得安乐
- 九月初四,弘一大师圆寂日,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
-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,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
-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,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
-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?佛珠变银杏的故事
- 鸠摩罗什是谁?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
-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,你选择哪个?
-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
- 急性子与慢性子,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