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三 山东四

  南旺湖县西南三十五里会通河之西岸。其地特高,谓之水脊。汶水西南流注于此,分南北二流,中有禹庙及分水神祠。《志》云:湖即巨野大泽之东偏,萦回百余里,宋时与梁山泺汇而为一,围三百余里。亦曰张泽泺。熙宁十年,河道南徙,东会于梁山张泽泺。元丰初,京东安抚黄廉言:梁山、张泽两泺,淤淀数年,每岁泛浸近城民田,乞自张泽泺下流浚至滨州,可泄壅滞。从之。后渐浅涸。永乐九年,开会通河,遂画为二堤,漕渠贯其中,渠之东岸有蜀山湖,谓之南旺东湖,周六十五里,中央有蜀山,望之如螺髻,湖中多菱芡蒲鱼之利。漕渠浅涩,则引湖灌渠,有司掌之。堤北有马踏湖,亦谓之南旺北湖,周三十四里有奇,当南旺东北,亦蓄水以灌渠,居民佃种其间,日就湮没。《水经注》:水从桃乡四分,当其派别之处,谓之四汶口,即是南旺湖矣。湖中有南旺上下闸,其北十二里曰开河闸。《河防考》:蜀山东有冯家坝,地卑而水易泄,因坝以障之。南旺南有何家口,稍卑,汶水就西而下,每决房家口,伤莲堤,南旺之水即涸。议者每以冯家坝为蜀山湖之门户,何家口为南旺之尾闾,皆不可以无备。明永乐中,尚书宋礼开会通河,成,复请设水柜以济漕渠,在汶上曰南旺,东平曰安山,济宁曰马肠,沛曰昭阳,各因钟水相地势建闸坝,涨则减之入湖,涸则开之入河,名曰四水柜。桃乡,在县南三十里,与济宁接界。或云在县东北四十里,误矣。新开河县西南二十里。正统八年,凿河以泄山谷诸水,西流入会通河。又石楼泺,亦在县西南二十里,周三十里。县西北十五里又有鱼营泺,周四十里。县北三里曰蒲湾泺,旧名仲句陂,周十余里,俱入于汶。每秋水泛涨,一望无际,远近村落,悉在烟波杳霭中。

  龙斗泉县东北五十里。初出汹涌,流为龙斗河,亘四十里而达蒲湾泊,霖潦时,辄有涨溢之患。又东北五里曰泺当山泉,西南流,会龙斗泉,入于鲁沟河。《志》云:县境之泉六,其一伏地中,其五俱注于汶河。

  ○阚亭在县西南南旺湖中,有高阜六七。《春秋》:桓十一年,公会宋公于阚。昭二十五年,叔孙昭子如阚。三十二年,公在乾侯取阚。定元年,季孙使役如阚。杜氏云:阚,鲁先公墓所在也,自隐、桓以下皆葬此。《战国策》:信陵君曰:秦长驱梁北,东至陶、卫之交,北至平、阚。陶,陶丘。平,平陆也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齐八祀,三曰兵主,祠蚩尤。《正义》:蚩尤冢在东平陆监乡,监即阚云。开河水驿县西南三十里。又县东南有新桥马驿。盖县为水陆通衢也。

  东阿县州西北七十里。北至东昌府茌平县百里,西南至寿张县八十里。春秋时齐柯邑。汉置东阿县,属东郡。后汉因之。晋属济北国。刘宋属济北郡。后魏因之。隋属济州。唐因之。天宝十三载,济州废,县属郓州。宋仍旧。今编户二十四里。

  ○东阿故城县西二十五里。春秋时,为齐之柯邑。庄十三年,公会齐侯盟于柯。《史记》:齐桓公与鲁会柯而盟。又鲁顷公卒于柯。皆此地。后为柯邑。赵成侯九年,与齐战阿下。又齐威王烹阿大夫。《世纪》:周显王十三年,燕、赵会于阿。秦时谓之东阿,二世二年,田儋为章邯所杀,田荣收余兵走东阿。又项梁击破章邯军东阿下。汉四年,彭越渡河,击楚东阿,杀楚将薛公。后汉亦为东阿县。元和二年,幸东阿。是也。隋、唐县皆治此。《唐史》:元和十三年,魏博帅田弘正奉诏讨淄青,败其兵于东阿,又败之于阳?。宋开宝八年,徙县治南?镇。太平兴国二年,徙治利仁镇。绍兴三年,金人徙治于新桥镇。明朝洪武八年,又徙今治。盖即故?城也。今东阿旧城入阳?界内,谓之阿城镇。

  ?城今县治。春秋时齐邑也。桓八年,夫人姜氏会齐侯于?。庄二十三年,公及齐侯遇于?。后为管仲采邑,亦曰小?。庄三十二年,城小?,为管仲也。又僖二十六年,公以楚师伐齐,取?,置齐桓公子雍焉。文十七年,公及齐侯盟于?。宣十四年,公孙归父会齐侯于?。成三年,叔孙侨如会晋荀首于?。成十四年,齐国佐以?叛。襄十九年,晋士丐侵齐及?。哀二十七年,齐陈成子救郑及留舒,违?七里,?人不知,皆此邑也。秦曰?城,汉高以鲁公礼葬项王于?城。又圯上老人谓张良,后十三年,见济北?城山下黄石即我也。汉五年,张良劝汉王,自睢阳以北至?城与彭越。寻置?城县,属东郡。后汉因之。晋属济北郡。刘宋因之。后魏属东济北郡。后齐废。唐武德四年,复置?城县,属济州。六年废。《水经注》:?城西北三里即项王冢。又今县东北五里有?城山,一名黄山,即张良得黄石处。《郡志》:东阿、?城,本二邑,并?城于东阿,自北齐始;移东阿治?城,自明初始。今县为土城,周四里,即?城故址云。桃城在县西南四十里。古桃丘也。《春秋》:桓十年,公会卫侯于桃丘。杜预曰:东阿东南有桃城。盖在故县东南也。汉高封功臣刘襄为桃侯,邑于此。今安平镇东十八里为桃城铺,旁有一丘,高可数仞,即桃丘矣。

  杨刘城县北六十里。旧临河津,亦曰杨刘镇。唐元和十三年,淄青拒命,魏博帅田弘正请自黎阳济河,会义成军进讨。裴度以为不若诏弘正俟霜降水落,自杨刘渡河,直指郓州,置营阳?,则贼众摇心矣。从之。既而弘正自杨刘济,距郓州四十里筑垒,城中大震。乾宁三年,朱全忠将葛从周引兵救魏博,败河东兵于洹水,复济河,屯杨刘,击郓帅朱?。朱梁开平五年,晋王存勖攻魏州,朱全忠遣兵自杨刘济河,间道夜入魏州,助魏帅罗周翰城守。乾化五年,晋军入魏博,梁将刘?军于魏县,梁主遣军屯杨刘,为?声援。贞明三年,晋王存勖自朝城乘冰坚渡河,急攻杨刘,拔之,列栅置守。后唐同光初,遣李嗣源袭郓州,自德胜趣杨刘,夜渡河,径抵郓州,拔其城。梁寻遣王彦章克德胜南城,浮河东下,攻杨刘,列横舰亘河津,以绝援兵。又于城南为连营守之。唐将李周悉力拒守,唐主亦引兵自澶州驰救,彦章旋为唐兵所败。既而唐主复自朝城至杨刘济河,入郓州,遂进兵灭梁。石晋天福八年,契丹入寇,至黎阳,遣何重进守杨刘镇。开运三年,河决杨刘,西入莘县。《五代史》:大河自杨刘至博州百二十里,自梁季以来,连年东溃,分为二派,汇为大泽,弥漫数百里。又东北坏古堤而出,灌齐、棣、淄诸州,至于海涯,湮没民田,不可胜计。周显德初,诏李?等塞杨刘决河,三十日而工毕。胡氏曰:自德胜北循河而东,至杨刘渡口,几二百里。自杨刘经东阿县,复东南趣郓州,几百里。李嗣源盖自杨刘径道入郓,不经东阿县治也。《金人疆域图》:东阿县有杨刘镇。今黄河旧堤隐隐可见,而城迹不可考。黎阳见直隶浚县,洹水见直隶成安县,魏县今属直隶大名府,德胜见直隶开州,朝城今属东昌府濮州。是也。○?高?敖山县南七里。刘宋元嘉八年,檀道济与后魏战于此,置有关城,城南三土堆,即道济唱筹量沙处,亦谓之虚粮冢。《广记》:县西南三里有虎窟山,南燕建平中,济南太守得白虎于此,因名。山之南即?高?敖也,或以为即?高?敖城,误。○?监山,在县东南三十里,云峦秀拔,为境内群山之冠。《水经注》谓之大槛山,一名浮山,相传洪水时,此山不没也。稍北有狼山,一名黄?山,狼溪水发源于此。

  鱼山县西北八里。一名吾山。《史记·河渠书》瓠子歌:吾山平兮巨野溢。徐广曰:东阿县鱼山也。魏曹植封东阿王,尝登鱼山望东阿。唐乾宁初,朱全忠击郓帅朱?军于鱼山,?弟兖帅瑾合兵来攻,为全忠所败。《宋史》:陈尧咨知郓州,开新河,自鱼山至下杷以导积水。今山在大清河西,盐舟自泺口来者,俱泊于此。山下有唐末营垒遗址。○香山,在县北十五里大清河西岸,山东北有艾山,两山相对,河出其中。又少岱山。《志》云:在城东一里,横亘郭门,上有台一成,以在岱宗西,故名。又南一里为寺山,又南四里为铧山,形方而椭,有泉出焉。

  ○会通河县西南六十里,南接寿张县界,又北接阳?县界。

  大清河县西十里。即济水也。其上源与会通河合,流至东平安山闸,渐分流而西北,至鱼山之东,复折而东北,经县北,而东入平阴县境。○马颊河,在县西,自阳?县界,历安平镇,又东至鱼山,合于大清河。或以为小盐河,而大清河直谓之盐河。《水经注》:济水自须昌县北经鱼山,东左合马颊水。马颊盖济水之支流,或以为黄河支流也。唐乾宁二年,朱全忠将庞师古败郓州兵于马家河,遂抵城下。元末,察罕复山东,师至盐河,遣精骑捣东平,克之。或曰即马颊河也。

  沙湾河在安平镇南十二里。黄河旧决口也。《志》云;县西南有土河,即正统中河决原武黑阳山,由范县、寿张东流,冲入张秋之道。又有沙湾东河,其上流即郓城县之氵?河,流入县境,自张秋南入会通河。今俱堙废。

  狼溪水在县东南二十八里。出狼山下,西北流,经县城内,又北入于大清河。○赤河,在县北。五代时,黄河冲决,析为支流,此其一也。又有金河,俱自县境入州界。或误为金赤河。今见东平州。

  金堤在安平镇南。参差隆起,延亘郓、濮,俗称始皇堤。汉文时,河决酸枣,东溃金堤。即此。或曰:后汉王景所修汴渠堤也。

  ○安平镇县西南六十里运河所经,与寿张、阳?二县接界。本名张秋。五代周显德初,河决杨刘,遣宰相李?治堤,自阳?抵张秋口。即此。宋曰景德镇。元因之。至元二十七年,会通河成,置都水分监官于景德镇,掌河渠坝闸之政,俗仍谓之张秋。正统十三年,河决荥阳而东,冲张秋,溃沙湾,遣使修塞。景泰三年,沙湾复决,徐有贞为广济渠于张秋以西,又于张秋建通源闸,以时蓄泄,会通河复治。弘治初,河徙汴北,分为二支:其一东下张秋镇,入漕河,与汶合而北行。六年,霖雨大溢,决张秋东岸,截流夺汶,径入于海,而漕河中竭,南北道阻,乃命刘大夏等治之。于上流西岸,疏为月河三里许,塞决口九十余丈,而漕始复通。又疏塞其上流数处,于两岸筑堤,减水南下,由徐淮故道。又于旧决口南一里筑滚水石坝,以防复冲张秋之患,亦谓之减水坝。八年,功成,赐今名。抱河为城,周八里,北河都水分司治焉。城北有戊己山,亦弘治间筑土所成,下临龙潭,即故决口也。山名戊己,取土制水之意。《志》云:黑龙潭在镇北半里许,深不可测,一名平河泉。又荆门水驿,在镇城北隅,上下二闸设于此。又有税课局,亦置于镇城内。南?镇县南十二里。以在?城南也。宋开宝中,移县治焉。又南十八里曰利仁镇,太平兴国中所改置县治也,今旧县马驿置于此。县北十里曰新桥镇,金人徙县治此,元因之。又北三十里有铜城铎。尹卯垒在县西北。宋永初末,北魏主嗣遣兵南寇,渡河军于?高?敖,兖州刺史徐炎弃尹卯南走。景平初,魏军还其别将刁雍留镇尹卯。《水经注》:济水自须昌县西北经鱼山东,又北过?城县西,水侧有尹卯垒,南去鱼山四十里。

  ?阝下聚在县西南。《左传》:僖二十六年,公追齐师,至?阝弗及。杜预曰:?城县西有地名?阝下。又周首亭,杜预曰:亦在?城东北。《春秋》文十一年,《传》云齐襄公之二年,大夫王子成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,埋其首于周首北门,即此亭也。京相?曰:周首邑,世谓之卢子城。魏收《志》卢县有卢子城。盖近长清县西界。清亭在县东北。《左传》:隐四年,公与宋公遇于清。京相?曰:东阿东北四十里有清亭。《水经注》:济水自鱼山而北,经清亭东,又县西二里有三归台,相传即管仲所筑。○铁塔寺,在县北新桥镇,有浮图十三级,高十二丈,宋熙宁中建。

  平阴县州东北百里。东北至济南府长清县四十里,春秋时齐邑。汉为肥成县地。隋开皇十六年,置榆山县,属济州。大业二年,改曰平阴县。唐初因之。贞观初,改属郓州。太和六年省。开成二年,复置,仍属郓州。今编户十九里。

  ○平阴故城《志》云:在县东北三十五里。齐平阴邑也。襄十八年,晋会诸侯伐齐,齐侯御诸平阴,齐师夜遁,晋入平阴。京相?曰:平阴在卢县故城西南十里。盖即今县地,隋因以名县。又京兹城,在县东南。《左传》:晋入平阴,荀偃、士丐以中军克京兹、魏绛、栾盈,以下军克邿、赵武,韩起以上军围卢。杜预曰:京兹,在平阴东南;邿山,在平阴西。是也。卢,见前长清县。○榆城,在县西北二十里榆山下。《志》云:隋榆山县盖置于此。

  长城在县东。《左传》:襄十八年,诸侯同伐齐,齐侯御诸平阴,堑防门而守之广里。杜预曰:平阴城南有防,防有门,于门外作堑,横行广一里。是也。京相?曰:防,即长城。平阴南有故长城,东至海,西至济、河。防门去平阴三里,其水引济,故渎尚存。防门之北有光里,今其地亦名广里云。《括地志》: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,缘河历泰山北冈上,经济州、淄州,东至密州琅邪台入海。《郡县志》:故长城首起郓州平阴县北二十九里。是也。

  ○大清河县西北十五里。自东阿县东流经此,又东北入长清县界。明朝成化九年,以大清河堙塞,自张秋浚至县西滑口镇,是也。又有新开河,在县西十里。《志》云:即清河之下流。其南岸有山曰蹲龙,下有磐石跨河,舟行者患之。宋张方平乃凿新河,引水北行,以避其险,行者便之。

  汶河县南九十里。自宁阳县流入界,又西南流入东平州境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五十里有新柳沟,出高坡沙土中,南流三十里,入衡鱼河,会肥成县泌河及诸泉水南流入汶河,亦曰新柳沟泉。《志》云:县有泉二,俱南流入汶。是也。

  ○滑口镇县西三十里,有巡司戍守。又县有陈弘递运所,今皆革。

  阳?县州西北百四十里。北至东昌府八十里。春秋时齐阳?邑。汉为须昌县地。隋开皇十六年,析置阳?县,属济州。唐初因之。天宝十三载,改属郓州。今编户三十九里。

  ○阳?旧城《志》云:在县北五十里,春秋时齐邑也。僖三年,齐侯、宋公、江人、黄人,会于阳?。十一年,公会齐侯于阳?。文十六年,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?。宣十六年,晋、卫伐齐,至阳?。昭二十九年,齐侯与公衍阳?。又《齐语》:桓公大朝诸侯于阳?。皆此地也。隋因置阳?县。宋开宝六年,县为河水垫没。太平兴国八年,徙县于上巡镇,亦谓之孟店,即今治也。又古阿城。《志》云:在县东北五十里,盖与东阿县接界。今为阿城镇,会通河所经也,有阿城上下二闸。

  薛陵城在县西南。战国时齐邑。《史记·齐世家》:威王七年,卫伐我,取薛陵。又威王语阿大夫:卫取薛陵,子不知。盖其地与阿近。

  ○?山在县治东北,小阜也,县以此名。又南土山,在县北二十里,北土山在县东北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皆昔时战垒遗址。○会通河县东四十里。河之东岸,即安平镇,与东阿、阳?二县接界,荆门上下二闸置于此,又北入东昌府界。○旧黄河,在县东南六十里。旧《志》:县境河岸西南至东平州鱼护口,浅长六十里,今堙废。

  沙河县东二十五里。由范县、寿张流入境,雨潦则会群川北流,至东昌龙湾,入于运河。《志》云:县南五十里有清水河,亦自寿张县流入境,或以为即故马颊河也,自县而东,经安平镇,入东阿县界。

  阿泽在县东。春秋时卫地。襄十四年,卫献公出奔齐,孙林父追之,败公徒于河泽。杜预曰:东阿西南有大泽,即阿泽也。《水经注》:河水历柯泽,有七级渡。今运河经县东北六十里,有七级上下二闸,或以为古阿泽是其处。又西湖陂,在县西十五里,亦名黑龙潭,长三十余里。又县北二十五里曰鹅鸭陂,周二十余里,其北即沙镇也,运河所经。○阿胶井,在县东阿城镇,水清冽而甘。《水经注》:阿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井,巨若轮,深六尺,岁尝煮胶,以贡天府,所谓阿胶也。今水不盈数尺,色正绿而重,周为垣,掌之于官。

  ○会盟台《志》云:在县治南,即齐桓公会江黄时所筑。又鲁将曹沫挟匕首劫齐桓公处,亦名阳?亭。○小韩寨,在县东北二十里,元知院官韩志所修筑,亦曰小韩寨城,遗址犹存。

  寿张县州西百二十里。西北至阳?县三十里。春秋时,齐之良邑。战国时,谓之寿邑。后置寿良县,属东郡。后汉改曰寿张,属东平国。应劭曰:光武叔父名良,讳良曰张也。晋亦曰寿张县,刘宋改曰寿昌,后魏复曰寿张,俱属东平郡。隋属济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寿州于此。五年,州废,仍属郓州。宋因之。明朝洪武三年,省入须城、阳?二县。十四年,复置,仍属东平州。编户十五里。

  ○寿张故城《志》云:在今县东南五十里。《史记》:齐昭襄三十七年,客卿灶攻齐,取刚寿。此即寿邑也。《水经注》:故城北有寿聚。汉置县,后汉光武十二年,封樊弘为寿张侯。初平三年,曹操击黄巾于寿张东,济北相鲍信战死。刘宋曰寿昌县,后魏复故。唐武德四年,又分置寿良县,属寿州,明年,仍废入寿张。金大定七年,河水坏城,乃迁于今县西十五里之竹口镇。十九年,复还旧治。明朝洪武初,又移治梁山之东。十四年,复移置于王陵店,即今治也。张城旧《志》:在县南。《史记》:周勃袭取临济,攻张。又汉高封毛释之为张侯,邑于此。后汉因改寿良为寿张也。临济见河南陈留县。或曰:县境旧有临济亭,秦置。

精彩推荐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