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弘善佛教 > 佛学入门 > 佛学常识 >

事修是什么意思?事修的两个层次

[佛学常识] 发表时间:2020-09-11 作者:法广法师 [投稿]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

法广法师:事修是什么意思?事修的两个层次

  事修,即是实际的行持,借此获得学佛的真实受用。通常应该在明理的助缘下来用功,而非糊里糊涂地盲修瞎炼。

事修的两个层次

  事修可以方便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两大层面。

  若志在人天福报,则普通的去恶为善,不以善小而不为,不以恶小而为之,力所能及地存好心、说好话、做好事,包括给弱者一个善意的微笑,给好人好事一个鼓励的掌声,真心诚意地孝亲睦友,力所能及地劝人去恶为善,对他人善心功德一念随喜之心,乃至诸如修桥铺路,扶贫济困,热心环保,发心建寺、印经、供僧护持三宝,等等,这是人道及欲界天的因果;或修世间禅定,譬如“四禅八定”,等等,则是色界无色界的天道因果。

  由于人天因果的事修,不着力于转化烦恼习气毛病,不努力于破除“我法执”,不精进于开启中道空的无漏智慧,故此无论福报多大,也是共世间之法,属于凡夫境界,固然在普通层面也值得肯定与赞叹,但照样轮回生死,不能解脱圣人,且容易退转乃至堕落。故此,佛法学修,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此。

  若能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持佛戒、修佛定,对治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不正见等烦恼,努力修习不共世间的中道空智慧,这才能走向真正的解脱成佛

法门修持

  以具体法门为例,譬如:禅宗自宋以来常用的参话禅(禅宗非仅如此),修习者以明理、持戒为前提,参“念佛是谁?”等话头时,在在处处,念兹在兹,心无旁鹜即是定。而参究生命本来面目,有利于更加直截了当地明心见性,开启般若智慧,而得到登堂入室的解脱,乃至成佛。当然,若今生不能成就,也可以回向功德,往生弥陀净土弥勒净土等佛国,做到万无一失,这也方便称为“禅净双修”。

  又如净土念佛(念佛法门宽广,非仅持名一法,也并非仅限于净土宗),虽然从善导大师一系来说,强调信愿持名,往生极乐,侧重借助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慈悲救度。而对众生来讲,往生与否,关键在于是否真信切愿,而非持戒多清净、定力多精深、智慧多高超、功德多深厚。

  不过,学修者的修行水平,如自身戒定慧行持的深浅,去恶为善功德的厚薄,则会影响当生修证的层次、生命的境界与生活的质量,也决定了将来往生品位的高低和成佛的迟速。故此,虽说持名念佛可以作为善巧平易的契入处,但若能进一步地念至“一心不乱”,乃至进入“实相念佛”,即是与禅相通甚至与般若慧相应,从而得到更加深妙的受用。与此同时,若能以念佛之心,力所能及地持戒,去恶为善,则福慧双修,万善同归于成佛之道,这才更加圆满

修行的误区

  在此之中,参禅者最怕的是自视过高,不愿回向求往生,不愿禅净双修,而毕竟当生能够明心见性,解脱自在到达来去自如者,实在不多;相反,净土念佛者,则怕的是仅仅寄希望于佛的救拔,而不愿深入用功,不愿力所能及地要求自己,提升自己,其学修只停留在有口无心的散念,甚至连听经闻法及去恶为善都不感兴趣。而佛法的大受用,从根本来讲,实际上是源自禅修的大智慧,并导人于至善的境界。若不持戒,则不容易入定;若不入禅定,则难以体验非常的身心变化,也难以开发真正有力量的无漏智慧;而不积极去恶为善,则缺乏福报的培植。

  有志学修者,须注意:只要是真正的圆通法门,不管如何千变万化,即便在某一环节上随因缘而有所侧重,但从整体来讲,实际上皆不离戒定慧三学,皆不离自他力的相辅相成,皆不离兼顾今生与来世的受用为理想。而最终,修行都是以三学圆融、福慧双彰的圆满成佛为究竟。

  记住: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;修慧不修福,罗汉托空钵!还有,严格来讲,没有净戒之定,只能是邪定;没有正定之慧,则如风中烛;同样的,没有智慧之戒和定,也必然存在问题!

  至于发心纯正,理修用功,法理也显得出类拔萃,但遇到境界刺激,又“原形毕露”,不能让旁人升起对学佛人的赞叹之心,问题又出在哪里呢?这恐怕是要进一步认真对待的事情了。

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:深圳东山寺

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