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弘善佛教 > 佛学入门 > 佛学常识 >

什么是忍辱?

[佛学常识] 发表时间:2019-11-19 作者:本源法师 [投稿]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

本源法师:什么是忍辱?忍辱波罗蜜的意思

什么是忍辱?

  孱提波罗蜜音。“孱提波罗蜜”翻成中文即忍辱波罗蜜的意思。早期“孱提波罗蜜”被翻成忍耐,即忍耐一切顺逆境界。顺境中,不起贡高我慢心;逆境中,不起嗔恨心。后因受汉人文化所崇尚的“士可杀,不可辱”之精神的影响,祖师大德特别在“忍”字后面缀加“辱”字,以适中土之风。

  忍辱可对治众生的嗔恨心,“嗔恨心”即以憎恶为性,以不安与恶行为业,令人身心热恼不安,是人心贪嗔痴三毒中最恶毒的心理疾病。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嗔心甚于猛火,常当防护,无令得入。劫功德贼,无过嗔恚。”《华严经》云:一念嗔心起,百万障门开。世人皆因无法满足贪欲,而起嗔恨心。嗔恨心必将导致朋友反目、亲戚成仇、父子之情、夫妻之爱亦因之而丧失。小则破坏社会秩序,导致社会动荡不安;大则发动干戈,导致世界战争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教尤为重视忍辱的修持,以忍辱为六波罗蜜之一,为菩萨必须修行之德目。

 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,从“忍”字心上架把刀可以看出,辱境难忍、如刀刺心,若无相当的修养,是难以承受忍辱逆境的。

  唐代就有一则著名的忍辱公案。武则天时期,有位宰相叫娄师德,他做事低调谨慎,以忍著称。有一年,其弟弟被派去做地方刺史。娄师德意识到自己是朝廷宰相,弟弟又做刺史,肯定会遭人嫉恨。于是临行前对弟弟说:“你在外做官,一定要事事忍让。”弟弟说:“哥哥放心,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在我脸上,我也会自己擦干。”娄师德摇摇头说:“擦了就违背别人的意愿,想让对方解气,就一定要让唾沫自干。”这就是成语“唾沫自干”的来历,它代表了儒家的忍辱境界。

  佛家的忍辱则有过之而无不及。《金刚经》里有一则忍辱仙人的故事,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在因地专修忍辱行,人称“忍辱仙人”。有一天,歌利王带着宫女到森林中打猎,宫女们无意间发现了忍辱仙人独自在林中修行,出于好奇,便围绕上去,仙人也应机为宫女说法。国王见此情景,责问忍辱仙人为何调戏宫女?忍辱仙人答:“我在此修忍辱行。”哥利王又问:“你真能忍?”忍辱仙人答:“能忍。”国王于是起歹念,残忍地割下忍辱仙人的手臂。哥利王见其仍然如如不动,则变本加厉,将其大腿砍下。

  就在此时,天降大雨,飞沙走石,国王见状,吓得扔下了手中的刀,跪下向忍辱仙人求忏悔。忍辱仙人说:“我对哥利王无有丝毫嗔恨心,若所言不虚,此身体将恢复如初。”话音刚落,忍辱仙人的身体便恢复成原样,众人对其德行无比的赞叹。忍辱仙人接着说:“我将来成佛,第一个度化的就是哥利王。”果然,释迦牟尼佛成佛后第一个度化的就是憍陈如,即过去世的哥利王。忍辱仙人的境界非凡夫所具备,他是一种通达空性的忍辱,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,即“无生法忍”。

 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:东台市安丰北极殿弥陀寺

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