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弘善佛教 > 佛学入门 > 佛学常识 >

行持不离四字“信、解、行、证”

[佛学常识] 发表时间:2021-05-12 作者:未知 [投稿]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

行持不离四字“信、解、行、证”

  佛法教典所说,凡讲行持,离不了信、解、行、证四字。

——虚云老和尚

  行持不离四字,信能入、解如目、行如足、证菩提

  信为能入,但须正信。

  “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”,学佛的第一步就是“信”。但这个信,必须得是“正信”。并不只是信佛菩萨会护佑众生,不只是求一个现世福报,更是要信六道轮回、信因果业力、信解脱之道。

  现在的人学世间法那套思维、逻辑太久了,凡事都要以自己的逻辑来审视、来判断,但佛法中所说的许多真相,以初入门者的程度,在没有亲身修证到的情况下,就特别需要生起对释迦牟尼佛的强烈仰赖和信心

  释迦牟尼佛是修证成佛的大觉悟者,对于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内容,还是自己程度太低,智慧未开,虽然对于不理解的部分可以存疑,在之后的修学中去印证,但不能因为目前还不理解,就把这些内容否定了、排斥了。

  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。

  有人可能会说,我深信阿弥陀佛和净土世界,我什么都不做,就天天念佛祈愿往生极乐。信是足够强烈了,但也不要忽视“解”。有信就要有解,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,才能更好地认识到为什么要信、为什么要学、为什么要这样做,这有助于巩固正信。

  就以念佛的净土法门为例,首先当然要有强烈的信心,更要理解“净土五经”中所记载的极乐净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所在,如何念佛、如何发愿,才能与阿弥陀佛最为契合,到了极乐净土后还需要如何修行……念佛法门,简单,却又不简单,越多理解这些内容,越有能力念好这一声佛号

  又例如,我们都知道要发菩提心、要无我利他,但具体怎么做,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?这些问题不解决,念再多不过是喊口号。而在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里,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解晰得非常清楚,我们就可以一条条对应去思考、来对照自身。

  《华严经·净行品》里,智首菩萨向文殊菩萨提问,文殊菩萨进行了一百四十一个解答,从在家到出家、日常生活的语言和行动,从大到细微,清楚地演示了什么才是利益众生的无我精神。

  不管出家在家,你的行住坐卧、言语说话、动作走路,存心要善,每一念都能想到他人、想到众生,每一句话都是当愿众生如何,而不是我愿怎么样。

  迈开脚步,才能到达目的地。

  解如目,行如足。解门犹如眼睛,行门犹如双脚,眼睛可以看见要前往的地方,但是如果不迈开脚步,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目的地。如果只偏重于行,虽然是在向前走,却犹如眼睛失明,看不清前方就充满了危险,所以要”解行并重“。

  如果说“解”,侧重在多闻多思,那么“行”就是实修,从调整观念到做出行动,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真修行。光说不练只是“口头禅”,学以致用才是“行动禅”。

  现在有不少研究佛教文化的学者,说起佛经的典故和来源头头是道,但他们并不一定都能有修证,就是因为缺少实修。而很多同修,在修学多年后出现了信心退转的现象,也是因为实修不到位造成的。

  在工作生活中要做到无我利他、忍辱确实是不容易,当遇到一些比较难跨过的障碍时,我们需要在禅修中去平复心态,帮助自己保持在正念中。所以对在家居士来说,坚持每日的定时功课,每年抽一段时间去寺院禅修,是非常必要的。

  依法修行,终证其果。

  证就是果了,有了信、解和行,身心得到受用,心胸就广大、安静,智慧高,看得远,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脱,与平常人不同,犹如脱胎换骨。

  每过一个修学阶段,可能都会有一些相应的“证”。当我们通过修行得到了一些相应亲自感受之后,更会坚定我们的“信”,这时再看同一部经文,可能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了,在具体“行”的时候不仅少了犹豫,更多了圆融的智慧。

  先信乐其法,次了解其法,依其法而修习其行,终证得其果也。阿罗汉、菩萨、佛,那并不是一个永远只能被仰望的目标,只要一直走在这条解脱大道之上,就能走进他们之中。

  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,虽然修行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。但“信解行证”这个次第不仅共通,更是必须的。

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