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弘善佛教 > 佛学入门 > 佛学常识 >

初学佛法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

[佛学常识] 发表时间:2021-06-25 作者:未知 [投稿]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

初学佛法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

 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,佛弟子间的初见,总有一种别样的默契,有很多想要交流的话题,比如:什么时候开始学佛的?因为怎样的因缘皈依了吗?皈依师是谁?平时都做哪些功课?对XXX问题是如何看的?

  就是在这样的交流、分享中不断增进法情,促进彼此的修行,有时也会发出一声感叹:真希望初学佛时,就有人告诉我这些!本期讲堂,让我们一同盘点学佛中的那些“早知道”。

初学佛法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

  1、学佛并非必须吃素!

  初学佛时,很容易将吃素作为学佛的必要条件,甚至将学佛等同于吃素。如此,不仅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,还会使周围家人、朋友、同事多有不便。其实,学佛并非必须吃素!

  哪怕受了三皈五戒,也可以从“三净肉”开始,逐渐培养慈悲心,在不引起他人不便和误解的前提下选择素食。只有受了菩萨戒的佛弟子,才因“誓度一切众生”的发心和承诺,而不食众生肉。

  2、正因为“我做得还不够好”,才更应受三皈五戒,改善自己。

  初学佛时,我们虽然很认同佛法的智慧和道理,对其心生向往,但一谈及何时皈依受戒的问题时,便感叹“我太差了,还没有资格”,于是久久徘徊于佛门之外,不敢踏出关键一步。

  其实,学佛是一项“生命改造工程”,讲究次第和方法。正因为自己的生命充满种种缺陷和不足,才更应通过三皈五戒入门,正式开启“生命改造之旅”。

  3、在家人就要有在家人的样子。

  初学佛时,我们很容易在“佛弟子”这个身份上,加诸各种莫须有的标签,把自己搞得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格格不入。其实,在家人当有在家人的样子。不可用出家人的形式和标准来行事。我们可以在受持五戒十善的前提下,积极承担家庭、社会责任,更可以在发心清净、不贪著的前提下,经营有利于众生安乐的种种事业。

  4、 学佛,是为观照自心,绝非用以观察他人过失。

  初学佛时,我们会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。但总不自觉地“法镜外照”,去观别人的过失,看社会的问题。然后“悲天悯人”地感叹“末法时代,众生福薄障深”。

  其实,学佛是为观照自心,绝非用以观察他人过失。娑婆堪忍,本就是一个充满缺憾的地方,若向外观察,那必定有无穷无尽的“素材”可以用来“挑刺儿”,这对自他有什么好处呢?当务之急,是观照、改变、清净自心。

  5、神通,不一定是功德的显现,以戒定慧降服贪嗔痴烦恼才是。

  初学佛时,容易误将神通当做功德。“某某法师有某种不可思议的能力,很厉害哦。”其实,学佛是为降服、对治内心的无明、执著、烦恼,而不是追求神通、感应。戒定慧三学,才是有效调伏烦恼、总摄修行功德的正确方法。

  6、慈悲他人的前提是,懂得接纳、慈悲自己。

  初学佛时,我们很想快些提升自己,有时会陷入自我苛责,觉得自己这也不好,那也不对,简直“烂泥扶不上墙”。这种心态,很容易从不慈悲自己,延伸到不能接纳、慈悲他人。

  其实,想要提升自己或帮助他人进步都没有错,但必须建立在理解、接纳、同情的基础上。无论苛责自己、还是苛责他人,都与真正的修行不相应。

  7、不可用学佛时间长短,判断他人修行,对己同样如此。

  初学佛时,我们不自觉地将世俗眼光和判断标准带进修行中,以为学佛时间越长就应该越厉害、越资深。带着这样的错误观念,对初入佛门的同修轻视,见到修行很久烦恼依旧的同修又深感失望。

  于是,开始怀疑依止的法师,甚至怀疑佛法。生命是无尽的积累,怎可从今生学佛时间的长短,来判断修行如何。功夫深不深,五欲六尘面前见分晓。

  8、无需与“不信佛的人”争辩,慈悲接纳,心平气和地交流更好。

  初学佛时,我们对“不信佛的人”很容易对立。他们只是不经意地说了句什么,或对佛教中的某某现象表示疑惑,我们便会急于辩解。这看上过去是在维护正法,事实上,夹杂了很多“我执”的成分。

  不仅不利于对方进一步了解佛法,对自身的修行也没有帮助。佛法好不好,无需用嘴巴去争辩,做一个身语意依教奉行的正信佛弟子,便可说明一切。

  9、学佛,是积极中观地直面“苦”,不必消沉、愁眉苦脸。

  初学佛时,我们听到“人生是苦”的观点,会觉得消极悲观。时间久了,似乎认同了,但心态上却落入消极避世。其实,佛教说“苦”,是积极、中观地直面生命现状。唯有认清事实真相和问题根源,才能以正确方法改善、解决。

  通过学佛,我们获得离苦和苦因的正确方法,并进一步努力修行,根除引发苦的无明和烦恼。这是件值得欢欣鼓舞、努力践行的事情,哪有时间消沉愁苦?这就如同重病患者遇到救命良药,应当认真、老实吃药疗病,而不是抱着药瓶悲伤、哭泣。

  10、学佛,是以正知正念对治烦恼,结果自有因缘成就。

  初学佛时,我们常会幻想通过学佛改善不悦意的处境。比如,身体不好的,希望学佛后能变得健康、长寿;福报不太好的,能变得富贵、顺遂;人际关系不佳的,可以和睦、融洽……佛法告诉我们,一切外在结果,都是因缘因果的无尽积累及和合显现。

  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中,我们不知因贪嗔痴烦恼造下过多少恶业,怎可妄想以今生微弱的善心、善行就立刻“逆天改命”?学佛,须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闻思修上多精进,而非执著于改变外在结果。

  俗话说,“有钱难买早知道”,其实很多的道理我们以往也听别人说过,只因为没有切身体会,因此,并不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和分量。即便知道再多的“早知道”也无法替代踏踏实实的闻思修。

  在信解行证中,才能不断加深体悟,使善根、福德辗转增上。愿佛弟子们都能认真闻思、践行正法、少走弯路,更不白吃修行的苦。

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