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弘善佛教 > 佛学入门 > 佛学常识 >

无常观是什么意思?观修无常的重要性

[佛学常识] 发表时间:2020-06-18 作者:未知 [投稿]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

无常观是什么意思?观修无常的重要性

  无常观,就是指“无常”一词的概念在佛教中所体现的观念;该观念认为世间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的,不是永恒存在、永远不变的。此外,“无常”一词最早出于《易经》,后随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被纳入佛教术语之中,词汇含义同原出处一致。

  佛经中的“无常”来自于中文词语“无常”,意思与中文词语里的“无常”意思一样,是讲一切都在变化,无常是讲原则,变化是是讲现象。佛家说无常,中国《易经》叫变易,变化;佛教讲的“无常”,往往是指人的死亡,所以佛教的无常观,其实就是对“死”的看法及观念

  在佛陀的时代,就总强调“无常感”的重要,并常引用“四种马”来譬喻众生感觉“无常”程度的不同:

  1、良马:所谓“良马见鞭影而跑”,这种马很聪明,看到主人的马鞭,就知道要跑,不再慢吞吞地走了。

  2、好马:虽然没有像良马那么聪明,可是主人的马鞭碰到它尾巴的毛端,它就知道要跑。

  3、庸马:这种马就比较迟钝了,必须等到马鞭打在身上觉得痛了,才吓到、晓得要跑。

  4、驽马:这种马最迟钝,马鞭打在身上痛入骨髓,才晓得要跑。

  这四种马譬喻四种对“无常”不同程度感觉的人:

  第一种人:他看到花开花落,就体会到人生的无常,看到火葬场烧死尸的浓烟,就感觉到生死事大,就会去思维“人,生从何来?死往何去?死了还有没有死后的世界?如果没有,那就一死百了;如果还有,死后会是怎样的世界?是苦?是乐?”他会去思维这个问题,而想要去了解它。如果真有死后的世界,那么他要追寻绝对安乐的世界。这种人在佛门根器比较敏锐的,只要看花朵开了,虽然生命非常灿烂,可是经过一段时间,花朵枯萎了、凋零了、掉落了,他当下就感觉自己跟花朵一样。

  第二种人:他看到送葬的人群或是棺木、灵车经过,就体会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这样,从而引发学佛修行的心。

  第三种人:必须让他看到自己的邻居或朋友的死亡,或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,才体会到总有一天也会轮到自己,因此想到非修行不可了。

  第四种人:必须等自己最亲近、最关心、疼爱的人,譬如自己的父亲、母亲或兄弟死去了,他才会警觉到自己不久也会像他们那样。如果连亲人死亡,也没有深切的感受,直到自己年纪衰老,重病在身,才感觉无常,这是比较迟钝的人。

  若是连自己老病来临,也不觉得无常已经迫在眉睫,那真的是没有无常感的人;没有无常感的人比较没有宗教情操,也不会去追求宗教的信仰并进一步修行。

  现在大多数人,对于死亡,总是一味地回避,谈到“死”就觉得忌讳,如同鸵鸟在遇到危险时,把头埋在沙中一样。人终有一天会死,这是谁都逃不脱的命运,我们从出生那一天起,便一步一步地向死亡靠近;谁也无法确定何时何地会死,谁也没有把握明天或今晚,自己会不会命归黄泉。死神从不与人约定时间,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临,让我们一命呜呼,所以,地藏经》中说:“无常大鬼,不期而到。”

  在《四十二章经》中,佛陀曾问弟子:“生命有多长?”有人说是“几天”,有人说“在饭食间”,佛陀都摇头说不对。后来有人说:“生命在呼吸之间。”佛陀才予以首肯,点头称是。龙猛菩萨在《亲友书》中也说:“今天晚上沉沉地睡去,谁也不敢保证明天可以安然醒来。”可见,人的生命极其脆弱;我们的房子若没遇到自然灾害,差不多能保证几十年不坏,可是我们的生命,却无法跟谁签合同,保证它能存活几十年。

  然而,世人最大的毛病,就是没有“无常观”,他们天真地以为死亡不会那么快到来,整天为了几十年后的事打算;殊不知“黄泉路上无老少”,死亡的来临,并非自己想的那样缓慢而有规律。要知道,死亡出现的方式、时间,永远是无法确定的,谁又能预知明天和死亡哪一个先到来呢?或许有人认为:“既然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,早晚都会临头,那有什么可害怕的?”其实,众人皆死,并不会摆脱你个人面临死亡的痛苦;所以,我们若要对自己负责,就应尽快放下对今生的贪执,为漫长的后世多做准备。

  修行人若对无常观得好,一旦自他身上出现无常,就能够坦然接受。我们经常也看得到,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,自己接近死亡时会面带微笑,看见亲朋好友死时,也不会哭天抢地,因为他早就明白生命像风中灯烛一样,没有什么永恒性。但是没有学过佛的人,自己身上遇到无常或者看见亲人死亡,就特别特别难受,这与没修行过有很大关系。

  如果修持相续的无常,就会有修行的动力。当我们修行懈怠的时候,一想起人生的无常、世间万事万物的无常,就会受到鼓舞,就会产生强烈的修行欲望;而修持刹那的细微无常,则可以成为证悟“无我”的基础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修无常,修了无常之后,就会有很大的进步。

精彩推荐